新昌,浙东典型的山区县。其地百里岩疆,“八山半水分半田”,没有航运,不通铁路,是典型的资源小县。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无论是从资源上还是条件上都毫无优势可言。
然而,恰恰就是这个山区县,在过去的10多年间,完成了两次惊人的跨越:先后实现了从欠发达山区县到全国百强县、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亮丽转身。
能够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与新昌立足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一串数据,展示了新昌科技创新的傲人成绩。目前,新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以上,2016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4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5.4件。2017年一季度,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4.9%,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52.4%,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7%,利税增长23%,利润增长32.1%。
小县城,大科技。新昌科技创新,是立足山区实际走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新昌的科技创新能力,或许与杭州滨江区等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但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模式,却值得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县域学习借鉴。
用初心换恒心 新昌精神带动科技创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反哺一方水土。
新昌科技创新能走到今天,与新昌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科技创新,又反哺着新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可以说,新昌的人文环境驱动了新昌的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改善了新昌的自然环境。
新昌县委主要领导对新昌精神有过精准的概括:从文守正、务实创新。
历代以来,新昌耕读传家,民风淳朴,尤其南宋以降,受理学之风影响,私塾义学大兴,科第连云,人才辈出。而在改革开放后,新昌企业家在不断做大产业的同时,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每个企业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品牌。例如万丰的野马文化、新和成的老师文化等。这些稳固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沉下心来,认真研发,勇攀科技高峰。
纷纷万事,直道而行。守正,走正道是新昌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新昌企业家群体,坚守实业,做强主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金融市场的高度繁荣,不少看上去“美丽”的金融泡沫扑面而来,新昌企业家稳住心神,专心做自己的实业。使得企业的发展方向平稳,科技创新动力源源不竭。
只在自己熟悉或者与自己产业链相关的业务上下功夫。在不少外地企业家看来,新昌企业家有时有点“木讷”,放着大把快钱不赚,就在自己那“一亩三分”领域苦苦钻研。但就是这种“木讷”,让新昌企业家避免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减少资金链断裂产生的风险,守住了自己的家业。
做强实业,舍得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则是新昌企业家的魄力所在。科技创新投入高、风险大、见效慢,但是新昌企业家愿意做这个“傻子”。就整个新昌而言,2016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45%,远高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而例如新和成这类龙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高达该企业销售收入的5.4%。
坚持科技创新,不仅为新昌带来了金山银山,也带来了绿水青山。站在新昌江边上,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未曾想到,这条新昌母亲河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2005年之前,由于制药、轴承等行业在生产中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气,新昌江被常年污染,并波及下游。2005年之后,新昌痛定思痛,壮士断腕。由政府主导,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用创新来补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小的短板。一大批重污染项目关、转、迁、并,治理范围覆盖电镀、印染、机械、轴承等产业。10年时间,科技创新换回了新昌产业的华丽转身,也带来了绿水青山。2016年新昌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县”,成为绍兴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真正做到了天蓝水绿景如画,生态经济比翼飞。
依托科技创新,使得新昌GDP的“绿色”含量大增,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也成为吸引高新科技企业前来的一个优势。
“我们吸引一些国外高端企业来新昌落户,除了良好的产业政策、政府服务外,青山绿水也是这些企业看中的因素。”新昌县主要领导说。一些国外高端的产业,自身有着很高的环保标准,他们在中国落户时,往往也希望当地有着较好的环境。而新昌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吸引这些国外高端企业落户的有利条件。
除了高端企业落户看中生态环境,一些顶尖专家也喜欢新昌的生态环境。
今年5月8日,“首届院士专家新昌行暨科技对接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新昌举行。何季麟、林国强等5位两院院士,古丽耶夫·亚里山·米哈洛维奇、迪利普·库马尔·克里希纳穆尔蒂、内捷洛夫等3位外籍院士,以及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35家高校院所的150多专家聚集新昌,为新昌出谋划策。
“现在我们引进一些高端科技创新人员,他们对新昌的环境赞不绝口,一些外国专家还把我们这儿比作中国版的瑞士。”新昌县科技局局长杨卓东笑着说。不少专家在大城市的“水泥森林”呆久了,也愿意带着技术来新昌走走,一来这里有好的落地项目,二来呼吸下新鲜空气。
四两拨千斤 政府推动科技创新
“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最后落地新昌,除了我们集团给力外,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很大关系。”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孔波兰笑着说。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航空发动机内的叶片,由于长期要承受高温高压的环境,对材料工艺要求极高。而由五洲新春参与出资建设的浙江恒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燃气轮机叶片、钛铝合金材料制作的一家高新科技公司。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一鹰博士团队,原先计划将这个项目落户于中部某省会城市的航空科技园区内,该省会城市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航空产业基础底子深厚。但当地政府公开承诺的许多政策优惠,在具体执行时却因为种种理由搁浅。“谈项目时千好万好,具体落实时千难万难,这是许多地方引进项目时的真实写照。”孔波兰说。正当此时,五洲新春向陈一鹰抛出了橄榄枝,希望陈一鹰团队落户新昌。
双方达成意向后,新昌高新园区快速行动,很快帮助解决了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当好“店小二”。如今,一期投资4亿元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厂,已经开始建设。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用耐心换初心,以同心换同行。新昌县委、县政府与企业同心协力,创造条件扶植助推新昌的科技创新。
在新昌,有一个创新驱动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每个月都会召开创新驱动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强化以科技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加大对乡镇街道和园区一把手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真正做到让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为了更多地发动机关干部参与到科技创新体制中,新昌全面建立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科技指导员,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
在资金配套上,新昌县政府也毫不含糊。新昌优化投入产出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比10%以上,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3亿多元,设立4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成长。
除了做好“店小二”外,新昌县政府还擅长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新昌发明专利快速增长,2016年申请发明专利5689件,同比增长77.1%。当然,欢喜之余也有担忧,新昌企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鉴于知识产权纠纷数量的不断攀升,新昌正在与上级机关协商,加快开设知识产权法庭。
与此同时,新昌加快知识产权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根据安排,新昌拟成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组,统筹协调执法工作,组长由分管科技的县领导担任,新昌县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管局、文广局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争取到2018年完成知识产权管理权和执法权的统一,真正实现“三合一”。
产学研合作 体制创新解决“两张皮”困境
一个人口43万的县,完全依靠企业或者政府来完成科技创新,似乎是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借智,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成了不二的选择。
产学研合作,这个喊了无数年的老口号,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看上去很美”。高校研究内容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两张皮”现象很严重。
5月14日,浙江理工大学胡旭东教授照常参加了新昌产学研的一次例会。这位纺织机械行业的资深教授,与新昌企业已保持了10年以上的深耕合作,几乎走遍新昌的每一个角落。“新昌县政府发展科技创新的理念很明确,企业对科技的渴望和需求更为强烈,整体氛围很好。”胡旭东谈及合作时的初衷。
新昌产学研合作不仅局限于当地龙头企业,在广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紧密合作现象非常普遍。一些科研团队直接参与企业运营,为企业破难题、找方向。
令胡旭东印象颇深的是与新昌鹤群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该公司是一个以纺织多臂机为主要产品的老牌企业,由于新产品开发乏力,至2012年,企业已处于倒闭的边缘。2012年新企业主接收鹤群后,与浙江理工大学现代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结成全面合作关系。浙江理工大学在该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派驻教授和年轻教师以及研究生到企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
短短半年时间,胡旭东团队为企业开发出新产品2个,打开了产品的销路,企业逐渐进入正轨。2015年,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新昌的企业家靠谱,对我们科研团队放心,把许多核心管理交给我们团队去做,在合作条件等方面也信守承诺。”在新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胡旭东团队派出五六名教师常驻新昌县并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为新昌纺机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持续提供智力支持。
而以项目牵引模式进行合作的公司,在新昌中小企业中也很常见。2013年,绍兴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计量大学刘亚丕团队开发不锈钢软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