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
|
为进一步推动“美丽浙江、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起,浙江省在全省开展了“五水共治”战役性工程。“五水”就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按照计划,该工程实施三年后,浙江的水系水域水质要明显改善,达到“市长、局长们可以下河游泳洗澡”的目标。
如今“治污水”已接近收官阶段,是否达到了“可以下河洗澡”的程度?为此,记者近日到以绿色化工、照明电器、新兴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采访,欲探个究竟。
水绿了味没了
梦里水乡又回来了
流经上虞境内的曹娥江,如诗般宁静,如画般旖旎。上虞应她而生,应她而兴。从上古大禹治水到晋代开凿萧绍运河,从唐代修筑百沥海塘到当代曹娥江治理,上虞与曹娥江结下了不解之缘。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浙江四大水系之一,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沿曹娥江寻觅谢?踪迹,“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惦念之心,掬水可见。“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畅游唐诗之路进入曹娥江时,写下《称心寺》一首,“穿溆不厌曲,舣潭惟爱深。为乐凡几许,听取舟中琴。”
曹娥江流域面积占了绍兴市总面积的62.6%,“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蜿蜒曹娥江,因它的清澈美丽,让古今文人墨客们几度扁舟泛行,溢满了诗歌的芬芳。曾经,由于染缸、腌缸、酒缸遍布,绍兴城乡水质一度遭受污染,沿江集聚的印染、纺织、化工等企业的污水排放,也使曹娥江流域变得不堪入目,水质浑浊,部分河道为劣五类,不仅不能饮用,连洗涤游泳都困难。世代居住在江边的陆先生说,那时候到了夏天水体就发臭,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
“上虞是水多,但以前干净的水却不多。”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水利局局长祝荣法站在曹娥江边,向记者介绍着水环境的今昔变化,曾经的化工重镇现在更值得夸耀的是绿水青山。
在曹娥江畔的曹娥街道外五甲村,不少村民喜欢吃完晚饭后出门散步。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城乡环境已完全变了模样:别墅式的新房红花绿树围绕,村道上看不见垃圾,河道、池塘清澈可见,水中生长着各种净水植物……偶尔,还有几行白鹭低空飞过。
生活在外五甲村的270户村民历来依曹娥江而居。“过去,村里的厨房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道的,再加上江边企业的工业污染……”村民章杏英说。
“五水共治”后,村里统一截污纳管,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排入管道进行集中处理,同时针对外五甲村距离城区较远的情况,为村里建了一个小型垃圾处理厂,实现了垃圾不出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像外五甲村这样的村庄在上虞随处可见。丰惠镇南源村是个古村落,一面傍山,三面环水,545户人家依南岙溪而居。过去村民将生活污水及垃圾直接倒入河道,导致水质越来越差,河道里啤酒瓶、易拉罐及花花绿绿的塑料袋什么都有,有时甚至漂浮着动物的尸体。“五水共治”后,通过截污纳管,挖泥清淤,砌石河岸,清理河道,“垃圾河”顿时焕然一新。现在走进南源村,但见路面整洁,绿树相掩,河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古村焕发出生机。
“现在村里统一截污纳管,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排入管道进行集中处理。而且现在鸡鸭养殖场清理了好多家,鱼塘也不能承包了,水环境自然是提升上来了。”担山村党总支书记姚宝忠说。
在曹娥江全流域治理中,通过采砂轧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集中整治和城镇截污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各类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同时通过生态河道治理、河道保洁等措施,大力开展“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让曹娥江的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现在曹娥江流域早已不见劣五类水,主干道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及三类水以上。
目前,以曹娥江“一江两岸”为龙头的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投入6.25亿元的15幢高楼动工建设,年底前在建高楼将全面结顶,10幢高楼竣工投用。集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一江两岸”城市亲水型绿色文化长廊“文化景观带”已完成大半,江滨两岸成为上虞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优选之地。漫步曹娥江边,放眼望去是涓涓清流和郁郁葱葱的绿树草坪,数不胜数的白鹭正在戏水栖息,江水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前延伸,渐渐与远山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清雅的山水画。昔日童年记忆中的梦里水乡又回来了。
以归零心态
打好综合治水攻坚战
今年,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三年,是实现治水工作“三五七”时间表中“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目标的决胜年。为此,上虞区紧紧围绕全市“?力同心、清污夺鼎”总基调,持续推进治水工作。
坚持“水岸同治”,治水先治污,狠抓污染源头整治。目前,上虞区正全面开展入河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通过入河排污(水)口标示标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倒逼沿河污染源截污纳管,减少污染增量,改善河道水质。
坚持“集聚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分类处置要求,全面启动化工、印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至10月底已关闭淘汰20家,停产整治51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122家。全面开展“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专项行动,完成整治提升63家,搬迁入园16家,淘汰关停36家,实现“腾笼换鸟”。
大力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行动,聘请中介机构对全区重点工业园区及有关企业环境污染现状进行“把脉会诊”,排摸问题826个。目前,已整改820个,整改率99.3%。
按照打造全省环境执法最严县(市、区)标准,推进水环境执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整合水利、环保、建设、交通运输、农林等部门执法力量,成立水环境监管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全区联动执法,先后开展护航G20百日环保执法、水环境监管执法等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水环境违法案件161起,刑事拘留16人次;清除非法捕捞设施5934处,拆除涉水违法建筑4.1万平方米,震慑效果明显。
针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上虞区全面实施截污纳管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已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40.7公里,新增城乡生活污水纳管量8148吨/日,污水收集率达到92.7%。在农村,污水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三年来,累计投资14亿元,涉及全区范围内322个建制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受益农户15.9万户。
污泥不除,浊水难清。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进全面小康”总体目标,上虞为了打好河湖清淤这个硬仗,斥资150万元引进省级专业测量机构,摸清了全区708条重点河道的淤泥存量。至10月底,全区累计清淤522万立方米,总量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清淤总量成绩喜人,仅仅只是攻坚战的一部分,淤泥的科学处理,更考验着上虞人的智慧。区政府委托专业机构对河道淤泥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类处置。另外,针对淤泥二次污染的问题,上虞在全区所有的淤泥运输车上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并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设立监控平台,实行淤泥运输24小时全程监控,坚决查处偷倒乱倒行为。
除了治污清淤,兴修水利、防洪排涝也是上虞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上虞便是受台风影响较为频繁的区域。每到夏季,防洪防汛工作严峻,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上虞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上虞区着力推进“强库”“固堤”“扩排”3类防洪工程建设。在虞南山区,投入8000万元,完成112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有效排除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山区源头防洪安全。在虞北杭州湾,被喻为钱塘江南岸“水上长城”的海塘封闭圈建成。据介绍,该项目投资11.76亿元,总长18公里、100年一遇抗洪标准,有效地保护虞北区域免受钱塘江潮水侵害。
为解决城区治污排涝等问题,上虞早在2012年就提出“在城区再造半条曹娥江”的构想。而今,构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日前,总投资9.55亿元的滨江河——沥北河整治工程已与城区主干河道贯通,实现“引水活水”,盘活了城区水系网络,打开了城区河水北流入海的新渠道。此举极大地降低了汛期曹娥江防洪排涝的压力,直接受益群众达到36万人,环境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以“五水共治”为推手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如果就治水而治水,即便花再多的钱,最终都会‘打水漂’。”早在2013年底,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就系统阐述了“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理念。
上虞是曾经的化工大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传统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面对昔日的“GDP功臣”,上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行业进行重点整治提升。“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业态培育两手齐抓”,上虞区委主要领导日前在全区专题会议上强调。近年来,上虞区正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去年,酝酿已久的中丹生态合作园落户上虞,该园区重点引入了丹麦包括欧洲国家地区绿色智能建筑、水处理、空气质量监测和净化等产业化项目,旨在打造国内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示范基地。据悉,去年全区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5.1亿元,增长17.8%,占全部工业生产性投资的50.5%。
除了新兴产业的培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成为上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因子。今年5月,上虞区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正式签署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协议。该研究院将针对上虞又一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开展共性关键技